鳴沙山月牙泉
鳴沙山月牙泉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,沙泉共處,妙造天成,古往今來以“沙漠奇觀”著稱于世。鳴沙山以沙動成響而得名,東漢稱沙角山,俗名神沙山,晉代始稱鳴沙山,東西長40余公里,南北寬約20公里。主峰海拔1715米。人乘沙流,有鼓角之聲,輕如絲竹,重若雷鳴,此即“沙嶺晴鳴”。月牙泉胙于鳴沙山環(huán)抱之中,其形酷似一彎親月而得名,古稱沙井,又名藥泉,面積13.5畝,平均水深3.2米,水質(zhì)甘冽,澄清如鏡,綿歷古今,沙不進泉,水不濁涸。鐵魚鼓浪,星草含芒,水靜印月,薈萃一方,故稱“月泉曉澈”。
天地奇響,自然妙音──鳴沙山,位于甘肅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鳴沙山北麓,面積約200平方公里。鳴沙山、沙峰起伏,處于騰格里沙漠邊緣,與寧夏中衛(wèi)縣的沙坡頭、內(nèi)蒙古達拉特旗的響沙灣和新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境內(nèi)的巴里坤鎮(zhèn)同為我國四大鳴沙山之一。是“郭煌八景”之一,景名“沙嶺晴鳴”。
所謂鳴沙,并非自鳴,而是因人沿沙面滑落而產(chǎn)生鳴響, 是自然現(xiàn)象中的一種奇觀,有人將譽為“天地間 的奇響,自然中美妙的樂章!碑斈銖纳綆p順陡立的沙坡下滑,流沙如同一幅一幅錦緞張掛沙坡,若金色群龍飛騰,鳴聲隨之而起,初如絲竹管弦,繼若鐘磬和鳴,進而金鼓齊,轟鳴不絕于耳。自古以來,由于不明鳴沙的原因,產(chǎn)生過不少動人的傳說。相傳,這里原本水草豐茂,有位漢代將軍率軍西征,一夜遭敵軍偷襲,正當兩廝殺難解難分之際,大風驟起,刮起溫天黃沙,把兩軍人馬全都埋入沙中,從此就有了鳴沙山。至今猶在沙鳴則是兩將士的廝殺之聲。據(jù)《沙州圖經(jīng)》 載:鳴沙山“流動無定,俄然深谷為陵,高巖為谷,峰危似削,孤煙如畫,夕疑無地。”這段文字描述鳴沙山形狀多變,其原因是流沙造成的。山體高達數(shù)十米,東西綿亙40多公里,南北縱橫20公里,海拔1650米,宛如兩條沙臂張伸圍護著鳴沙山麓的月牙泉。到了現(xiàn)代,對此進行了科學的探究和推測,觀點較多,主要有三說:
第一種為靜電發(fā)聲說。認為鳴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風力的推動 下向下流瀉,含有石英晶體的沙粒互相摩擦產(chǎn)生靜電。靜電放電即發(fā)出聲響,響聲匯集,聲大如雷。第二種為摩擦發(fā)聲說。認為天氣炎熱時,沙粒特別干燥而且溫度增高。稍有摩擦,即可發(fā)出爆烈聲,眾聲匯合一起便轟轟隆隆而鳴。第三種為共鳴放大說。沙山群峰之間形成了壑谷,是天然的共鳴箱。流抄下瀉時發(fā)出的摩擦聲或放電聲引起共振,經(jīng)過共鳴箱的共鳴作用,放大了音量,形成巨大的回響聲。
鳴沙山,又稱神沙山,沙角山,東起莫高窟崖頂,西接黨河水庫,東西綿延40公里,南北寬20公里,高達數(shù)十米。整個山體由紅、黃、綠、黑、白米粒狀沙粒堆積而成, 五色沙粒細軟滑圓,隨足頹落,經(jīng)宿風吹,輒復如舊。山形美觀,峰如刀刃,遠看連綿起伏,如蛟龍蜿蜒。它像金子一樣燦黃,綢緞一樣柔軟,少女一樣嫻靜,層次分明;游人登山下滑,沙子發(fā)出嗡嗡隆隆的響聲,猶如鼓鳴,又似雷聲,鳴沙山因此而得名。難怪清代詩人蘇履吉稱:"雷送余音聲裊裊,風生細響語喁喁。" 據(jù)史書記載,在晴朗的天氣,即使風停沙靜,也會發(fā)出絲竹管弦之音,成為敦煌十景之一:"沙嶺晴鳴"。
鳴沙山雖然不高,但要登上鳴沙山山頂,可不容易。綿綿細沙,進一步,退半步,只好手腳并用往上爬。登上山頂,那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,氣勢磅礴,洶涌澎湃。細看山坡上的沙浪如輕波蕩漾的漣漪,時而湍急,時而潺緩,時而縈回渦旋,真是迭宕有致,妙趣橫生。還有那沙山下的一泓清泉,像一個妙齡少女,溫存地依偎在情人的懷抱中。極目遠眺,天地豁然開朗,心胸頓時開闊,童心不由萌發(fā)!